Thursday, May 2, 2013

马来西亚历史系列 ( Chinese Version )

马来西亚历史系列
早期王国
伊斯兰教蘇丹國兴起
欧洲殖民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过渡时期
现代马来西亚


馬來西亞東南亞國家,馬六甲海峽所具有的海上重要通道地位,帶來了貿易和外國影響,從根本上影響著她的歷史。接踵而至的外來影響力,包括來自西方,信仰印度教印度,信仰伊斯蘭教中東,以及信仰基督教歐洲,以及北方的中國日本。緊接著是二十世紀中葉建立獨立於外國殖民勢力的國家。在文化上和语言上,今天的马来西亚马来群岛之間并没有多少的区别。然而,出自于外部的影响,今天的马来群岛地区被分划成六个不同的主权国家,即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汶莱东帝汶
 
综述
马来西亚独立前的历史,可按照外界影响的主要因素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印度文明的支配。从印度输入的印度教佛教文化,主导了早期马来西亚的历史。從7世纪到14世纪,在苏门答腊三佛齐文明达到高峰,其影响力延伸至苏门答腊爪哇马来半岛婆罗洲的大部分地区。
· 第二阶段:伊斯兰文明的兴盛。伊斯兰教早在10世纪传至马来西亚,但直到14世纪和15世纪三佛齐覆灭后不久,伊斯蘭教才在馬來半島奠定根基。这个地区分裂成众多以伊斯蘭教为主的蘇丹国,其中最突出的是马六甲苏丹王朝伊斯兰文化对于马来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同时它也受到马来民族的影响。
· 第三阶段:欧洲殖民势力的入侵。葡萄牙是欧洲第一个在马来西亚建立势力的殖民强权,于1511年占领马六甲,紧接着是荷兰。然而,英国先在亚庇古晋槟城新加坡建立基地,最终取得在当今马来西亚领土上的霸权。1842年英荷条约规定了英属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群岛(即后来的印度尼西亚)之间的界线。
· 四阶段:新移民的到来。殖民者为了满足经济的需要,大量引入華人印度人的劳动者,以满足在马来半岛婆罗洲所产生的殖民地经济需求,间接对马来民族的经济和职业上的支配势力造成威胁

·      
19421945日本占领这个地区,给英国在东亚的势力与以致命打击。虽然日本占领的时期相当短,但是它激起了马来亚和其它地区的反殖民民族主义。马来人民族主义又激起了华人的反对。华人懼怕马来人和伊斯兰教的支配地位,许多华人因此参加马来亚共产党。在英国军方的强烈镇压,以及马来人和华人政治领袖的协商退让下,共产党暴动被扑灭,1957多民族的马来亚联合邦宣告獨立。
1963 831日,英属的新加坡北婆罗洲砂拉越宣告獨立,並於916日參組马来西亚1965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被迫独立(因为当时的马来精英惧怕新加坡的华人人口会削弱马来人占多数的人口比例)。马来西亚克服了这个危机,也克服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冲突的危机,但其内部的矛盾导致了1969种族冲突。马来西亚进入紧急状态,政治生活和国民自由受到限制,这个措施维持至今。从1970年开始,馬來西亞全國巫人統一機構在华人和印度人领袖的协助下组成國民陣線,在马来西亚几乎达到一党制的地步。
在巫统的统治下,马来西亚经济快速发展,1990年代几乎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削弱政治上的不和,但也掩盖了政治上权利转向马来人的趋势。在巫统長期連貫的统治下,华人对经济的垄断和印度人对职业的垄断,皆被巫人有系统地以行政权力打破。马来人建立了商业和职业阶层。马来语成为学校必修语言,有系统的反歧视运动也对马来人有利。虽然这些措施也导致了许多不满,但是总的来说在这些偏向单方面的措施下,一个只对某种族更有利的、一步一步迈向同化的社会产生了。

史前時代
馬來半島沙巴砂拉越均有考古遺留出土。人類在這個區域棲息的最古老證據可追溯到距今四萬年前。這些舊石器時代獵人可能是塞芒人的祖先,這個矮黑人群體在馬來半島具有極深的淵源
瑟諾伊人似乎是個複合群體,有一半的母系DNA譜系來自塞芒人,另有一半來自晚近從中南半島遷來的祖先。學者主張他們是早期南島語族農耕者的後代,大約在距今四千年前,將語言與技術帶到半島南部。他們與塞芒人結合起來並混血。
原生馬來人具有較多樣的源頭。即使他們顯示某些與海洋東南亞的關連,有些人具有來自中南半島的祖先,約在距今二萬年前的最晚近的冰期高峰。某些人類學家支持原生馬來人源自今天中國雲南的說法。接下來則是在全新世早期,經由馬來半島往馬來群島的人口擴散。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原生馬來人遭到次生馬來人推往內陸。次生馬來人是鐵器時代青銅時代的人群,其祖源部份來自柬埔寨越南占族。這些次生馬來人是半島上第一個使用鐵器的人群,他們是現在馬來西亞馬來人的直接祖先。

早期王國


佛馱笈多石碑(Buddha-Gupta stone)定年在4世紀5世紀。出土於馬來西亞威省,目前保存在印度加爾各答國立博物館。這個石碑的複製品現存於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這是由一位印度商人佛馱笈多所奉獻的,以表示他對於從印度平安抵達馬來半島所表示的敬意,這是印度與馬來西亞在早年透過貿易而接觸的證據。
印度文明馬來群島的影響,至少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古代印度人稱馬來半島為黃金半島(梵文Suvarnadvipa)。在托勒密的世界地圖上,也稱馬來半島為黃金半島(拉丁語:Golden Chersonese),馬六甲海峽則稱為象牙海灣(拉丁語:Sinus Sabaricus)。[8] 印度商人來到馬來群島购买丰富的森林和海洋产品,並與和当时來到这里的華人商人进行贸易往来。
華人與印度人在2世紀3世紀在此區域建立許多貿易港與城鎮,依據中國史料記載,數量多達30個。在公元的最初幾個世紀,馬來半島的人們信仰佛教印度教等等的印度宗教,並採用梵語做為書寫文字。1世紀佛教印度教均在馬來半島立足,並從這裡傳布到整個群島。
伊斯兰教經由印度传到马来群岛,而且有別於中东,這裡的伊斯兰教受蘇非主義的神秘傳統所影響,並吸收某些马来人的原始泛靈論印度教传统。由于伊斯兰教是藉由貿易者,而不是藉由军事征服而引進的,因此並沒有強加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政治习俗。由于大多数马来族群无法閱读以阿拉伯語寫成的《古兰经》,因此马来地区的伊斯兰教不像阿拉伯世界那么严格。而且由于当地的马来统治者保有他们的权力,伊斯兰教士不像其它伊斯兰世界一般獲得政治影响力。
2世紀3世紀有為數眾多的馬來王國,依據中國史書記載達30個。吉打,在古代梵語稱為Kedaramkataha,位於印度人貿易者與國王直接入侵馬來半島的路徑上。根據地位於現今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朱羅王朝皇帝Rajendra Chola,在1025年將吉打納入版圖,但他的繼承人Vir Rajendra Chola必須敉平吉打的叛亂, 以打倒入侵者。
已知最早在現今馬來西亞地區立基的王國是古代帝國狼牙脩,位於馬來半島北方的珍尼湖附近。它與位於柬埔寨扶南有著緊密關聯,扶南統治馬來西亞北部直到6世紀為止。依據《馬來紀年》記載,高棉帝國王子Raja Ganji Sarjuna 7世紀於現今霹靂州木威(Beruas)創立刚迦王国5世紀的中國史書提到南方的一座大港Guantoli,位於馬六甲海峽之中。在7世紀,史書記載有一個新港口名為室利佛逝”(Shilifoshi),據信這是當時唐朝三佛齐的稱號。
 
三佛齐帝國
  
東南亞三佛齐帝國地圖(英文)

7世紀13世紀之間,馬來半島的許多地區由三佛齊帝國所統治。三佛齐到底在什么地方至今未能考证,估计位于苏门达腊东部某条河的入海口附近,有可能就是今天的巨港。三佛齐的国王统治着一个由苏门达腊的滨海地区、马来半岛和婆罗洲所组成的、松散的海上王国达700年。其中有部分时间,三佛齐也控制爪哇岛部分地区,不过爪哇岛上的各個小王國始终抗拒三佛齐的霸權统治。
Sri Vijaya 三佛齐是一个商业国家,歡迎每年一度來自中国和印度的船队到这里来做生意,有时甚至有从日本、阿拉伯伊朗的船只到达。三佛齐最大的敌人是北方的暹罗,暹罗多次试图从北部征服三佛齐。為了與中國結盟以對抗這些敵人,三佛齐向中国皇帝进贡,但从未受中国统治。
10251026刚迦王国遭到古淡米爾國朱羅王朝皇帝Rajendra Chola I 攻打,使得三佛齊的第一個都城哥打格蘭基因而荒廢。朱羅王朝的入侵減損了三佛齊的威望,三佛齊曾將其影響力施展到吉打北大年,遠至單馬令
2世紀的一首淡米爾文詩Pattinapalai,描寫來自吉打的貨物堆積在朱羅王朝首都的景象。7世紀的一齣梵文戲劇Kaumudhimahotsva,將吉打稱為卡達哈州(Kataha-nagari)。Agnipurana也提及卡達哈的領地以一座高峰為邊界,學者相信這就是吉打的日萊峰。來自Katasaritasagaram的故事描寫卡達哈的高貴生活。不久之後,信奉佛教單馬令王國控制了吉打。在11世紀單馬令國王Chandrabhanu利用吉打做為攻打斯里蘭卡的基地,這個事件記錄在泰米爾納德邦Nagapattinum的石碑,以及斯里蘭卡的編年史《大史.
10世纪之後,三佛齐的势力开始减弱。三佛齐從來不是一個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中葉,它与爪哇的一系列战争顯然削弱其商业发展,並导致国力衰敝。在11世纪,一支称为末罗瑜(Melayu)的敵對势力开始与三佛齐对抗。末罗瑜這個港口可能位于今天的印度尼西亞蘇門達臘海岸的占碑省。末罗瑜的影響力,呈現在它是馬來(Malay)這個字的字源這個事實上。
与此同时,伊斯兰教的普及也削弱了信印度教的三佛齐国王的势力。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地区如亚奇脱离了三佛齐的统治。13世纪末,暹罗素可泰王国控制了马来半岛大部分地区。14世紀爪哇满者伯夷帝國控制馬來半島,成為其屬地之一。但直到14世纪三佛齐依然控制着它最富饶的部分,所生產的香木、海产品、香料、腊和果干在中国和在西方均非常畅销。
马六甲和伊斯兰马来亚 Melaka & Islamic Malaya
位於馬來半島西岸的马六甲港口,是由來自三佛齐皇室的一位王子拜里米苏拉约在1400建立的。《馬來紀年》称他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后代。敵國征服巨港,導致他和其他人逃離。拜里米苏拉特別航向淡馬錫(Temasek,現在的新加坡)以逃避迫害。他受到來自北大年,由暹羅國王指派為淡馬錫統治者的馬來蘇丹Temagi所保護。不到幾天時間,拜里米苏拉就殺害Temagi,自立為統治者。大約五年過後,由於暹羅勢力進逼,他被迫離開淡馬錫。在這段期間,有一支來自满者伯夷的爪哇人艦隊曾攻擊淡馬錫。
拜里米苏拉向北前進,以建立一個新的根據地。在麻坡,拜里米苏拉考慮將他的新王國建立在Biawak BusukKota Buruk。在發現麻坡的地點並不合適之後,他繼續往北走。據信他在沿路曾造訪Sening Ujong (雙溪烏榮Sungai Ujong的舊名,即現在的芙蓉市),隨後到達Bertam(馬六甲河的舊名)的河口,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歷經時間演變,這個地方發展成今天的馬六甲
依據《馬來紀年》記載,拜里米苏拉在一株「满剌加樹」(Malacca tree,又名餘甘子)下,看见一条猎狗将一頭鼷鹿(mouse deer)逼到绝境,小鼷鹿为了自卫,将狗踢进河里。他將這個景象視為好兆頭,決定在此建立一個名為馬六甲(MelakaMalacca)的王國。他建立並改善貿易設施。
在馬六甲建國之時,中國明朝皇帝明成祖派出艦隊以擴展貿易。艦隊首領鄭和造訪馬六甲,並帶著拜里米蘇拉返回中國,承認他是馬六甲合法統治者的地位,明成祖封他為满剌加国王。為了交換定期的進貢,中國皇帝提供馬六甲保護,以抵抗暹羅的不斷威脅。在這個時代前後,在馬來半島定居的華人和印度人成為今天峇峇娘惹Chetti社群的祖先。
根據一種理論,當拜里米蘇拉娶了Pasai公主之後,成為一個穆斯林,他採用當時流行的波斯銜頭"Shah"(國王),自稱依斯干達國王(Iskandar Shah)。據 中國史書記載,在1414年,這位馬六甲第一位統治者的兒子晉見明成祖,告以父親去世的消息。拜里米蘇拉的兒子隨即受到承認,為馬六甲第二任統治者,名為 Raja Sri Rama Vikrama, Raja of Parameswara of Temasek and Melaka,他的穆斯林人民稱他Sultan Sri Iskandar Zulkarnain Shah Sultan Megat Iskandar Shah。他從14141424年統治馬六甲。透過印度穆斯林以及少部份來自中國的回人所影響,伊斯蘭教15世紀變得越來越普遍。
 


馬六甲愛化摩沙(A Famosa)城堡,由葡萄牙人於16世紀所建。
马六甲很快就占据了过去三佛齐所统治的地区,与中国建立了独立的外交关系,并控制中国通向印度的海上贸易道路。由于蒙古的扩张,这时从中国通向西方的陆路被阻,這條海上貿易通道就變得越來越重要。马六甲建国后数年内,正式採行伊斯兰教,其国王稱號由拉者(Raja)改为苏丹(Sultan)。
马六甲苏丹王朝的政治势力帮助伊斯兰教傳遍马来群島,馬六甲當時身為馬來亞半島最繁盛的王國,使這個信仰得以傳播到鄰國。到了16世紀開頭,伊斯蘭教成為馬來人的主要宗教,其勢力到达現在的菲律宾,只有巴厘岛依然是一个孤立的印度教岛屿。
雖然马六甲苏丹王朝只維持一个多世纪,但它被看作是马来人自主统治的一个黄金时代,马六甲苏丹成為所有後繼的马来统治者的榜样。马六甲成为马来文化的中心,它奠定了今天马来文化的基础:马来土著文化与外來的印度、
華人和伊斯兰元素的融合。马六甲風格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衣着,及其宫廷人士的華麗銜頭,成為所有马来人的标准。马六甲宮廷对马来语賦予極高聲望,這個語言最初是在苏门达腊形成的,在马六甲建國时帶到此地。它成为所有马来国家的官方语言,即使許多地區依然保有地方語言。

爭奪霸權
奥斯曼帝国阻斷了欧洲亚洲之间的陆路貿易路線,而且与印度東南亞的贸易受到阿拉伯商人所壟斷,迫使欧洲国家寻找一條通向印度的海路。1498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派出瓦斯科··伽馬Vasco da Gama),发现了绕过好望角通向印度的海路。1511阿方索··阿不奎Afonso de Albuquerque)带领远征艦队来到马来亚,经过一个月的围攻,他占领了马六甲。马六甲成为葡萄牙在东方活動的核心據點。
马六甲蘇丹王朝最后一位苏丹的儿子逃到馬來半島南端的民丹岛,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柔佛苏丹王朝。马六甲的统治消失后,马来群岛分裂为众多互相争战不停的小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亚齊文莱柔佛霹靂。其它国家有万丹日惹吉打雪蘭莪苏禄登嘉樓等。16世纪末,欧洲商人在马来亚北部发现了锡矿,透过錫的出口,霹靂變得富强起来。欧洲殖民势力繼續在这個區域扩张。葡萄牙控制了对盛产香料的摩鹿加群岛的貿易。1571西班牙占领马尼拉
1607亞齊蘇丹國興起,成為馬來群島最強盛富裕的國家。在Iskandar Muda統治下,這個蘇丹國控制的範圍延伸到蘇門達臘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他征服馬來半島的錫礦產地彭亨。他所向披靡的艦隊在1629年攻打馬六甲的戰役中瓦解,依據葡萄牙史書記載,當時葡萄牙與柔佛的聯軍設法摧毀他的所有船艦,殺掉19,000名戰士。然而,亞齊的軍力並未被摧毀,因為在同一年亞齊征服了吉打並把許多吉打人民遷到亞齊。這位蘇丹的養子 Iskandar Thani先前是彭亨的王子,後來成為他的繼承人。在Iskandar Thani統治期間,亞齊專注於鞏固內部及宗教上的統一。
17世紀初,荷蘭建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英文:Dutch East India Company,荷蘭文: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一開始建立在摩鹿加群岛的貿易,他们很快就占据了爪哇岛上较弱的苏丹国,1619建立巴達維亞为他们的首府。他們從巴達維亞擴展勢力到馬來群島,与柔佛結盟来对付他們的主要敵人:马六甲的葡萄牙人和强大的亚齊苏丹国。
1641,在数次尝试后,荷兰与柔佛的联軍终于攻占马六甲,終結了葡萄牙的统治,葡萄牙僅剩下葡属帝汶。在荷兰的支持下,柔佛在马来亚的各個蘇丹國之間,获得一个鬆散的霸权地位,只有霹雳例外,它能夠周旋于柔佛和暹罗之间,並保持其独立。
这段期间,马来亚各蘇丹国的虚弱,为从其它地区人民移入這些馬來故土创造了条件。从印度尼西亚东部来的布吉人海盗经常袭击马来亚海岸地区。1699他们刺杀了柔佛最后一位马六甲血统的苏丹,控制了柔佛,其他布吉人控制了雪蘭莪。从苏门达腊来的米南加保人也遷入马来亚,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森美兰
柔佛的覆灭在马来半岛上留下了一个權力真空。暹罗大城王国部分填補了这个空缺,将北部的五个马来国家——吉打吉兰丹北大年玻璃市登嘉樓——变成自己的属国。柔佛覆灭也讓霹雳成为马来亚蘇丹國之中的领导者。
18世纪马来亚对欧洲的經濟重要性快速成長。尤其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增加了对马来亚的高质量的锡的需求,錫用在茶葉箱的內襯,具防潮作用。马来亚的胡椒在欧洲也享有盛誉,而且在吉兰丹彭亨有 金矿。锡矿和金矿及其附属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第一批外來移民涌入馬來人的世界,一开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后来则是华人。華人定居在城鎮并很快掌控了经济活動。這建立了往後200年马来亚社會的典型模式:鄉居的马来人逐漸受到富裕的城鎮移民社群所控制,就连苏丹也无法抵挡这些城鎮移民的力量。
17世纪开始,英国商人就現身於马来亚水域,但直到18世纪中期,以英属印度為基地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才开始对马来亚事務真正感兴趣。由于该公司与中国贸易的增加,它需要在馬來亞地区设立基地。虽然英国曾使用不同的岛屿为基地,但直到1786它向吉打苏丹租借了檳城,才拥有第一个长久的基地。此后英国又在檳城对岸的大陆上租借了一大片土地(稱為威省)。
1795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占领了荷屬马六甲以防止法国在此立足。1815英国将马六甲交还荷兰时,英国总督斯坦福·莱佛士寻找一个替代基地。1819他从柔佛苏丹手中获得了新加坡。檳城和新加坡這兩個基地,加上荷兰這個海上強權的没落,造就英国成为马来亚的支配势力。英国的影響力隨著马来亚對於暹罗扩张的畏懼而增加。19世纪,马来苏丹成为大英帝国的忠實盟友。

英属马来亚与婆罗洲
英属马来亚英属婆

馬來西亞的政治演進
1824英国荷兰签署1824年英荷條約,最终确立了英国对马来亚的霸权,同时也决定了當代马来西亚的雏形。荷兰撤出马六甲并放弃所有在马来亚的利益,而英国则承认荷兰对东印度剩余地区的利益。这个瓜分在马来亚地区划了一条人为的界限,这条界线遗留至今。1826年,槟城马六甲新加坡納閩联合组成了海峡殖民地。海峽殖民地最初由位於加爾各答東印度公司所管理,其後檳城與新加坡先後成為這個殖民地的行政中心,直到1867,由倫敦的殖民地事務大臣管理為止。
19世纪里英国与马来亚的其它蘇丹国签署协议,在这些国家中设立代办,帮助苏丹管理其国事,这些代办很快就成为这些国家的真正统治者。对英国投資者来说,拥有锡矿的霹雳的政治稳定是最重要的,因此霹雳成為第一个与英国签署协议同意英国管理的蘇丹国。柔佛是最顽强的蘇丹国,一直到1914才放弃其独立性。在20世紀之交,彭亨雪蘭莪霹靂森美蘭,合稱為馬來聯邦,實際上屬於英國控制範圍。
1909勢力減弱的暹罗同意将吉打吉兰丹玻璃市登嘉樓让给英国。(暹罗保留了对北大年蘇丹國的控制。今天泰国南部依然有一小支穆斯林少数民族,其独立运动為泰国政府帶來不少麻烦)。柔佛蘇丹苏丹阿布·巴卡維多利亞女王熟識,因此承認彼此是對等地位。直到1914,苏丹阿布·巴卡的繼承人蘇丹Ibrahim才接納一位英國代辦。先前屬於泰國的四個州以及柔佛合稱馬來屬邦
19世纪后半部,英国还获得了对荷兰从未立足的婆罗洲北岸的控制。这个地区的东部(今天的沙巴)则由受西班牙属菲律宾控制的苏禄苏丹的名义统治。其餘部分则是文莱苏丹的统治地。1841英国探险家詹姆士·布魯克从文萊苏丹手中租借了古晋,并称自己为砂拉越白色拉者
此后他不断從文莱手上取得領土。婆罗洲的东北部被英国商人殖民。1881英国北婆罗洲公司被允许控制这块地区,受新加坡总督监督。西属菲律宾从未承认苏禄苏丹对这些领土的丧失,这是后来菲律宾宣称拥有沙巴主权的理由。1888文莱成为英国保护国,1891英国再与荷兰簽訂條約,确定两国在婆罗洲的边界。
1910英国对马来群島領土的统治模式成形。海峡殖民地成为英國海外領地,由受伦敦的殖民地事务大臣监督的總督管理。这个领地的居民半数是华人,但所有的代辦,不论种族為何,均是英国公民。最早接受英国代办的四个蘇丹国,霹雳雪蘭莪森美兰彭亨组成了马来联邦。名义上它们依然独立,但是从1895开始受一个英国总代办管理,实际上已成为英国殖民地。
馬來屬邦(柔佛吉打吉兰丹玻璃市登嘉樓)各国享有较大的独立性,不过它们也无法阻擋英国代办的意愿。英国最紧密的马来盟国柔佛拥有自己的宪法特权,规定苏丹有任命内阁的权利,不过实际上每次苏丹必须先与英国讨论他的任命。

马来亚的民族關係
有別於其它殖民強權的是,英国始终主要从经济角度来看待殖民地,而且英国的公司股東期望殖民地為他們帶來利益。马来亚的吸引力在于其锡矿和金矿,但英国农场主很快就开始试种热带作物——番薯、毛钩藤、甘密、胡椒咖啡1877巴西引入了橡胶,在欧洲发展迅速的工业刺激下,橡胶很快就成为马来亚最热门的出口品。后来棕榈油也成为热门的出口品。
所有这些工业均需要大量的和有纪律的劳动力。而英国人觉得馬來人不是可靠的勞力來源。解决方法是从印度引進勞動力,尤其是印度南部的泰米尔人。矿山、工厂和港口也吸引了大量来自中国南部的工人,尤其是客家籍。很快华人在新加坡槟城怡保成為多數群體,在1857成为一个锡矿中心而被建立的吉隆坡也是如此。1891马来亚进行首次人口普查时,华人在主要的产锡蘇丹國霹雳雪蘭莪占多数。
大多数华人到达的时候非常貧穷,但是他们勤劳,重視孩子教育,並維持儒家的家庭道德,而且他們的自願性連結關係,透過各個鄉屬會館這類互助組織而構成緊密網絡,都是他們事業成功的原因。1890年代,吉隆坡的华人首领葉亞來是當時马来亚最富裕的人,領有"華人甲必丹"的銜頭,拥有许多矿山、农场和商店。
从一开始马来亚的银行保险业就在华人手中,通常与伦敦的 公司具有夥伴關係,華人很快就成为经济上的主力。由于马来苏丹生活穷奢极侈,入不敷出,他们很快就積欠华人银行家大筆债務,这使得华人不但拥有经济力量,而且获得了政治权利。最初到达马来亚的华人几乎全部是男人,而且許多人打算赚了大钱后就衣錦還鄉。许多人后来確實回到中国,但更多人留下了。一开始他们与 马来人妇女结婚,产生了一個華人馬來混血兒的峇峇娘惹社群,但很快他们就开始引进华人妇女,建立定居社群,興修学校庙宇
印度人在最初並沒有那么成功,有別於華人,印度人一开始只是以橡胶庄园的劳动力来到马来亚的,因此他们没有华人那么多的经济机会。此外印度人社群也不像华人那么团结,他们有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之分,並且有语言和种姓的区别。20世纪初才出现印度人的贸易和专业阶层,但大多数印度人依然很穷,几乎没有受到教育。他们大多数居住在产橡胶地区的农村聚居区里
传统的马来社群无法處理向英国人丧失其政治自主权,也无法處理向华人丧失其經濟力量。20世纪初,马来人甚至面临着可能在自己国家里成为少数人的威 胁。苏丹被看作是英国人和华人的协作人,尤其在数量不断增多的受西方教育的马来人眼中,丧失了他们的传统威望;但大多数农村人民繼續敬畏着蘇丹及他们的威望,对于殖民统治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20世纪初,一小群马来民族主義知识分子開始崛起,也出現了伊斯兰的复苏,以呼應对于外來宗教,特別是基督教所帶來的威胁。事实上,根本没有马来人改信基督教,倒是有不少华人转为基督徒了。受西方影响较少的北部成为伊斯兰保守派的据点,至今这个地区依然如此。
对于马来人来说,保持他们尊严的一个重要事实是,英国人讓他们完全保有对警察和地方军队的垄断權利,此外管理机构的大多数非欧洲人职位也由马来人占据。华人一般自己花钱建造学校和学院,并从中国聘請教师,殖民政府则負責培植马来人的教育。1905江沙马来学院开设。1910設立马来管理机构,1922設立马来师范学校、1935設立马来女子学院。所有这些措施反映了英国的「马来人的马来亚」政策,而其他民族的人只不过是暂时居民。但这个觀點越来越偏離事实,为未来的衝突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忽视了马来亚的宪政发展。为維持间接统治政策,英國人试图维持苏丹的权利,不允許任何关于马来亚成为一个统一或自主国家的讨论。英国不但不打算给予马来亚一个统一的政府,並于1935撤除了馬來聯邦总代办,将政治权力分散到各个苏丹国。英国人傾向於以刻板印象看待各个民族,认为马来人和藹可亲但純真,而且极其懒惰,无法自主,但在英国军官指挥下,他们會是良好的士兵。
英國认为华人聪明但危险,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里,呼應著中国本土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之间的斗争,马来亚的华人也組織了相互敵對的秘密組織,在華人城鎮里爆发了經常性的动乱。英国人认为马来亚是一個由不同民族與不同蘇丹國所構成的烏合之眾,不可能變成一个国家,更不用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日治時期和緊急狀態
1941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马来亚的英国人可说是完全措手不及。在1930年代,英國为了对付逐漸增强的日本海军威胁,在新加坡建立了一个龐大的海军基地,但完全没有料想到日本是从北方入侵马来亚。由于欧洲战场的需要,英國在远东实际上没有空军戰力。因此日本可从法属印度支那的基地發動攻擊,而不會受到抵抗。虽然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军队的顽强抵抗,但日本在两个月内就占据了马来亚。1942215没有陆上防禦、没有空军支持、没有淡水供给的新加坡投降。這是英国无法弥补的声誉损失。英属北婆罗洲、砂拉越和文莱也被日本所占领。


日軍進犯
馬來亞吉隆坡



日本人将马来人看作是一群从英国殖民统治被解放的殖民人群,并且树立了有限的马来民族​​主义,这使得日本人在马来管理机构和知识分子中赢得一定程度的支持。大多数苏丹也主动与日本人合作,虽然后来日本战败后。日本当局为了配合大东亚共荣圈的政策,答应战后让马来亚独立,并且协助训练了马来人成立武装部队与政府部门菁英。
因此总的来说,1945英国人回到马来亚时,最高兴的就屬馬來人。但时局並未如停留在英國人戰前的情況,而且一股追求獨立的渴望正在增長。英国本土破产,新的英国工党政 府主张尽快撤出东方。殖民地自治和最終独立成為英国的新政策。横扫亚洲各地的殖民地民族主义浪潮很快到达了马来亚。但当时大多数马来人更关心抵抗主要由华人组成的马来亚共产党,而不是从英国独立。
事实上他们希望英国不要撤出马来亚,而是协助他们对抗马来亚共产党,当时马来亚最大的武装力量。在二戰最后一年,马来亚共产党与馬來人为首的部队发生衝突,許多馬來人遭到裝備精良的華人共產黨人所殺害。戰後回到馬來亞的英国人,发现這個地方处于内战的边缘。
1946英国宣布了一个组织馬來亞聯邦的计划,这將原先属于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的蘇丹國,加上槟城马六甲(但不包括新加坡)合组一个英國海外領地,并在数年后独立。這個計畫遭到馬來人強力反對,因為它削弱了馬來統治者的地位,而且將公民權賦予馬來亞華人與少數民族。[12]。一开始苏丹们支持这个计划,但后来又转为反对这个计划,并讓自己成為這股反对力量的領導者。
柔佛首席部長翁惹化的领导下,马来人组织成立了巫统。巫统支持马来亚独立,条件是這個新国家完全由马来人掌管。面臨马来人的强烈反对,英国放弃了平等公民權的計畫。因此,馬來亞聯邦1946建立,在1948解散。代之以馬來亞聯合邦,在英國保護下,恢復了馬來蘇丹國各統治者的自治權。
与此同时,共产党则在积极准备暴动。194512 月抗日游击队解散,馬來亞共产党成为一个合法政党,但游击队的武器却被謹慎收藏起来,以備未來之用。馬共的政策是立刻独立,并且所有民族平等。這意味著它極難招募到马来人黨員,主要支持者来自华人主導的商會,尤其在新加坡;以及华人学校,其中的教师大多来自中国,将中国共产党看作中華民族重生的領導者。
19473月,随着冷战的开始和共产国际的左倾,马来亚共产党的总书记莱特被杀,原游击队首领陳平任总书记,陈平要求共产党立刻行动。共產黨發動游擊隊行動,期望迫使英國勢力撤離馬來亞。7月,在一連串庄园主遭到暗杀后,英国殖民政府展開反击,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马来亚共产党被禁,数百战士被捕。共产党退入森林,组织了马来亚人民解放军,这支军队约有13,000名男性,其中第十支队主要由马来人组成。这段被称为马来亚緊急狀態1948延续到1960,残酷的战斗蔓延整个马来半岛。英国的戰略相當有效,通过对华人做出经济和政治上的让步,並且将散居鄉間的华人集中到位於馬共勢力範圍外的「白區」的「新村」。有效动员马来人来對抗马来亚共产党,也是英国的一个重要策略。从1949开始,马共的抗爭失去了其动机,招募的游击队人數銳減。
1951马来亚共产党谋杀了英国高級专员亨利·葛尼,但是这种轉向「恐怖份子」的策略,使得马来亚共产党失去了許多溫和派的华人支持。1952杰拉尔德·邓普勒被任命为马来亚英军指挥官,他带来了緊急狀態的结束。邓普勒在马来亚发明了反游击战的战术,无情地剿滅馬共。雖然游擊隊被擊潰,但英國軍隊因著冷戰的背景而留下來。依靠這個背景,大英國協一員的馬來亞於19578月31日獨立。

走向马来西亚
華人對馬共的反對,呈現於1949籌組的馬華公會(Malayan Chinese Association,MCA),它成為調節華人政治意見的渠道。其领导人陳禎祿愿意与巫统合作,建立一个所有公民平等的独立的马来亚,但同时在马来人敏感的議題上做出充分让步,来平息马来民族主義者的恐惧。1951吉打王子東姑阿都拉曼继翁惹化之後,擔任巫统领导人,陳禎祿与東姑阿都拉曼密切合作。
由于1949年英国人宣布無論马来人愿意與否,马来亚将在数年内获得独立,两位领导人必须下定決心來提出在两个社群均可接受的一個协议,成为一个稳定的独立国家的基础。这个巫统-华人公会联盟(后来印度人国大党也加入了这个联盟)在19521955的大选中,在马来人和华人地区均获胜。
民選地方政府制度的引進,是战胜共产党的另一个重要步骤。1953斯大林去世后,在马共領導層對於是否继续武装斗争發生了分歧。许多馬共游击队员丧失對武装斗争的信心並重返家园,而且在1954邓普勒离开马来亚时,紧急状态已经结束,即使陈平依然带领一群顽固的游击队员继续在难以进入的泰国边境鄉區坚持了許多年。紧急状态留下了马来人与华人之间長期延續的仇恨。
19551956,巫统、馬华公会、印度人国大党和英国共同制定一部憲法草案,承认所有民族享受平等的公民权。為了交換,华人公会同意國家元首由马来亚苏丹轮流担任,马来语成为官方语言, 促进和资助马来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实际上这个协议意謂著马来亚將由马来人治理,特別是由於他們繼續主導著管理机构、警察和军队,但华人和印度人在内阁和议会中將會具有合乎比例的代表,並治理他们占多数的州屬,而且经济地位受到保护。谁来控制教育系统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直拖延到独立后都没解决。1957831東姑阿都拉曼成为独立的马来亚的第一位首相。
馬来亞獨立後,这个區域还有其它英国领地的前途懸而未決。日本投降后,布魯克家族和英国北婆罗洲公司分別放弃了对沙勞越和沙巴的控制,这些地区成为英国皇家殖民地。相較于马来亚,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得多,当地的政治领袖過於軟弱,而未尋求独立。而且这些地区与马来亚的文化区别也相当大。以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于1955年获得自主权,1959当时年轻的社會主義運動领導人李光耀成为新加坡首席部長。盛产石油的文莱苏丹国依然是英国附属。19591962之间,英国政府召集了多次复杂的谈判,在这些当地领导人与马来亚政府之间進行協商。
1961東姑阿都拉曼赞成建立“马来西亚”的構想,马来西亚將包括曾是英国海外领地的文萊馬來亞沙巴砂拉越新加坡。 其背後的理由則是容許中央政府控制並打擊共产党(尤其是在新加坡)的活动。此外马来亚也懼怕新加坡一旦独立,將会成为华人沙文主义者的基地,威胁马来人的統治权。为了平衡種族比例,在文萊、沙巴與砂拉越納入這個新國家之後,它們的馬來人及土著人口,將可抵消新加坡的华人多数。
虽然新加坡首席部長李光耀支持这个建议,但他在新加坡社會主義陣線的党内反对者反对这个计划,认为这是英国打算继续控制这个区域的计謀。砂拉越大 多数政党也反对这个计划,沙巴没有政党,但是当地社团代表也表示反对。汶莱苏丹支持这个计划,但是汶萊人民党反对。在1961年的大英國協首席部長聯合会议(Commonwealth Prime Ministers Conference),東姑阿都拉曼向他的反对者进一步阐述这个计划。10月,英国政府批准这个计划,条件是必須取得參與這項合併計畫的地区同意。
葛波 (Lord Cobbold)率領葛波委员会前往婆罗洲研究当地居民意见,认为沙巴和砂拉越同意合并,但在文莱则有许多人反对。在新加坡的公民投票70%的人赞成合并,条件是新加坡州政府获得實質的自主权。汶萊蘇丹退出這項參組馬來西亞的計畫,這是由於來自多數人民的反對、關於石油利潤分配比例的爭執,以及關於合併後蘇丹的地位等等因素。此外,汶萊的人民黨發動武裝革命,雖然立刻遭到敉平,但被視為這個新國家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英国政府讨论葛波委员会的报告后,又设立Landsdowne委员会来起草马来西亚宪法的草稿。最後出爐的新憲法草案与1957年的馬來亞宪法基本 上相同,只做了少部分修改。例如,原先對於马来人特殊地位的認定,擴及到砂拉越與沙巴的所有土著。新加坡、砂拉越與沙巴這三個新加入的州,也被賦予某些自主權,這是原先的九个马来亚州署所沒有的。19637月的谈判结束后,决定马来西亚联邦将于1963831正式成立,這天恰好是馬來亞獨立以及英國賦予新加坡、沙巴和砂拉越自治權的紀念日。
然而,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强烈反对这个事態发展,印度尼西亚称马来西亚为新殖民主义的代表,而菲律宾则强调沙巴是她的领土。印尼总统蘇卡諾在强大的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支持下提出反對,而且砂拉越人民聯合黨發動了多次抗爭行動,延遲了馬來西亞的成立。基於這些因素,聯合國組成一個八人代表團造訪砂拉越與沙巴,確認他們參組馬來西亞的意願。馬來西亞正式於19639月16日成立,由馬來亞、沙巴、砂拉越與新加坡共同組成。當年的馬來西亞人口約一千萬人。

独立后的諸多挑戰
在马来亚独立时,具备着很好的经济优点。它是世界上三个重要商品(橡胶棕榈油)最重要的出产国之一,也是重要的铁矿石出 产国。这些出口工业给马来亚政府提供了穩定可靠的盈餘,可用来投资于工业发展和基础建设项目。虽然巫统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党派(可是绝对是种族主义政党),但如同其它发展中国家,马来亚于1950和1960年代非常看重国家计划,首两个五年计划(1956年至1960年和1961年至1965年)通过国家對 工业的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修复在战争和紧急状态时期被破坏和被忽视的基础设施,如公路和港口。
政府试图减少马来亚对商品出口的依賴,因为這會使國 家經濟受到浮動的市场价格所牽動。马来亚政府也意识到,随着合成橡胶的生产和使用的普及,对天然橡胶的需求注定会滑落。由于有三分之一的马来人劳动力從事橡胶工业工作,发展其它類型的就業來源變得非常重要。為了讓馬來西亞出產的橡胶具有競爭力,意味着橡胶工业的獲利能力的增加,越來越依賴維持低工资,这又保持了农村马来人的贫困狀態。

民族傾軋
1930年代的大萧条及此后的抗日战争终止了华人向马来亚的移居,稳定了马来亚的人口分布比率,終止了马来人可能在自己家鄉成为少数群體的憂慮。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马来人口占55%,华人35%,印度人10%。由于馬來人直到最近,依然維持較高的出生率,在2000,马来人的比例維持在55%。這個等式曾在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時打破,华人的比率增加到將近40%。
巫统和马华公会均害怕李光耀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当时被看作是极端的社会主义政党)对马来亚选民的吸引力,他们试图在新加坡组织政党以挑戰李光耀的地位。即使李光耀先前承諾人民行动党不会參加1964的馬來西亞大選,但面临这种挑战,他轉而威胁将派出候選人参加马来亚联邦大选。為此東姑阿都拉曼要求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196589新加坡宣告獨立
独立的马来西亚最迫切的问题在于教育,以及各民族的經濟力量相差懸殊。在馬來亞独立后的第一次國會大选中,巫统和馬华公会的联盟幾乎囊括议会的所有席位,僅丟失一席,可以说欠缺有效的反对黨来制衡,因此對這些問題的角力只限於执政派内部。这两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由於华人在教育上的优势,也导致他们 得以控制国家的经济,巫统领袖则决意要終結這個關聯。
马华公会内部对这个问题非常矛盾,一方面必须保护其自己社群的利益,另一方面必须保持与巫统的良好关系。1959年,这在华人公会内部导致了一场危机。马华公会的首领林蒼祐决定反对巫统的教育政策。但在東姑阿都拉曼威胁让两党联盟破裂后,马华公会又被迫让步。
1961通過的教育法,是巫统將教育議題立法規範的胜利。此後,中学只使用马来语和英语為媒介語,而在政府小学只以马来语為媒介語。虽然华人和印度人社群可以保持他们的華文小學和淡米爾文小学,但学生必须学马来语,而且必须公認的马来课程。最重要的是马来亚大学(1963年从新加坡迁到吉隆坡)的入学考试採用马来文,虽然直到1970年代為止,大多数教學是以英语進行的。这使得华人学生被排除在外。同时,马来文学校获得政府大笔资金津貼,马来人获得绝对优待。马华公会在教育政策上的挫敗,減弱了华人社會對巫統的支持。
与教育方面一样,巫统政府未明白说出的经济发展政策議程,是将经济势力从华人手中转移到马来人手中。首兩個馬來亞計畫,以及第一个马来西亚(大馬) 五年计划(1966年至1970年)将资源大量導向对农村马来社群有利的发展上,比如乡村学校、农村公路、医院和灌溉計畫。国家设立了一些机構,協助马来人的小園主提升其生产和收入。
联邦土地开发局帮助许多马来人购买土地或改良已拥有的土地。国家也提供許多誘因及低息贷款協助馬來人創业。政府招标时有系统地优惠马来人公司,这導致许多华人企业“马来化”其經營方式。这些措施確實帮助减少马来人和华人之間的生活水平差异,但也有人认为随着马来西亚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两个社群之间的差异无论如何都会减少。

1969年危机
马华公会和印度国大党在这些政治運作過程中与巫统的勾結,使得它们喪失了許多华人和印度人选民支持。与此同时,政府在1950和60年代的積極平权措施在马来人中創造一个受过教育但學非所用,因此心懷不滿的阶层。这是一个危险的组合,並导致了新党派的成立。1968马来西亚民政运动黨成立,它立意成為一個超越民族的政黨,成員包括马来商會人士與马来知识分子,也包括华人和印度人领袖。同时政治伊斯兰主义马来西亚伊斯兰党和一个华人的社会主义党派民主行动党获得越來越多的支持,而巫统和华人公会获得的支持则相對被削弱。
19695 月的联邦大选中,巫统-马华公会-国大党联盟只获得了48%的选票,但在议会中它依然保有多数席次。马华公会在以华人为主的地区,将大多数席位丧失给了人民运动党和民主行动党。根据官方的说法,反对党在吉隆坡主要街道进行胜利游行,支持者手持掃帚,意指該黨意圖進行掃除性的變革。擔心這所謂的變革是針對馬 來人而來,馬來人的反擊因而產生,导致了排华动乱-五一三事件
約有六千所华人住宅和企业被焚毁,至少184人丧生。[27][28]但据后来解密的英国情报局官方文件显示,这实际上是一场有策划性的政变,在巫统内部新崛起的马来菁英通过这场包装为种族冲突的军事政变,推翻了当时的首相东故阿都拉曼[29]当时,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由副首相阿都拉萨为首的國家行動理事會,从東姑阿都拉曼政府手中接管大权。19709月東姑阿都拉曼被迫下台,将权力交给阿都拉萨。
政府運用英國在緊急状态时期留下的内安法令凍結议会和政党、进行媒体審查制度,並严格限制政治活动。内安法令允 许政府不需经过法庭審理,即可无限期关押任何人。这些權力被广泛用来熄灭对政府的批评,且沿用至今。宪法被修改后,任何对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的批评被看作非法(即使在议会内也不允许),马来人在国内享有特殊地位(只有巫人和东马两州的土著为一等公民,华人和印度人成为二等公民),马来语获得官方语言的地位。
1971议会恢复,一个新的政府联盟——國民陣線,组成的政府入职。这个联盟包括巫统、马华公会、印度国大党和被削弱的人民运动党,以及沙巴和砂拉越的地方党派。民主行动党是政府外唯一主要的反对党。回教党也加入國民陣線,但在1977被逐出。阿都拉萨任职为首相直到他1976逝世為止。巫统创建人翁惹化的儿子胡先翁继任首相。
此后从1981开始任职教育部长的马哈迪任 职为首相,马哈迪任职首相长达2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政府施行的政策大大改变了马来西亚的经济和社会,例如馬哈迪所推行的頗受爭議的新經濟政策,目標是以合乎比例的方式,增加土著(bumiputera)的經濟權力比例。此後,馬來西亞維持一套精心規劃的族群政治平衡,政府體系試圖將整體的經濟發展,與政治經濟政策相結合,以提倡所有民族的平等參與。
1970,马来西亚有75%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是马来人,當時大多数马来人依然是农庄工人,被排除在现代经济之外。1971年政府引入的新经济政策打算使用四个五年計畫(从1971年到1990年;然而到目前2010年这个政策仍在执行)改变这个状况。这个计划有两个目标:消灭贫困,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並且消除种族与经济運作之间的联系。后面这个目标被解讀成将经济势力从华人转到马来人手中。
为了克服贫困,政府将25万马来人移居到新开闢的农業地區,對农村基础建设做了更多投资,並在农村开辟自由贸易区来創造新的製造業工作機會。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农村贫困确實减少了,尤其在马来半岛上效果明显。但批评者认为政策干預没有起多少作用,贫困减少的主因是整个国家经济的增长(大部分歸因於新发现的原油天然气)以及农村人口移居城市。
政府政策并没有改善低薪农庄工人的生活標準,即使說低薪农庄工人在全國勞動力所佔的比例降低了。1990马来西亚最贫困的地区是沙巴砂拉越的农村,遠比西马其它地区落后得多。在这些年,马来西亚城市的发展迅速,尤其吉隆坡即吸引了鄉村的马来人移民,也吸引了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菲律宾的移民。城市贫困首度成为一个问题,在大城市周边产生了贫民窟
马哈迪任 教育部长和首相时推动的第二項政策,是將经济势力转到马来人手中。马哈迪在全国大幅扩增中学和大学的数目,并落實以马来語替代英语成為主要教學媒介語。这个措施的结果是創造了一个新的马来人专业阶层。它也對於华人接受高等教育產生一個非正式的障礙,因为只有少数能说流利马来语的華人,才能夠就讀以马来语為 媒介語的大学。
許多华人家庭因此将孩子送到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台灣就讀大学。例如,到了2000年有六万马来西亚人拥有澳大利亚大学的学位。这个措施帶來一个始料未及的後果,有大量马来西亚人接觸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產生了一群新的不滿者。马哈迪也大幅擴充马来妇女的教育。到了2000,有半数的马来西亚大学生是女性。
为了给这些新的马来毕业生提供职业,政府建立了一些新的国有企业以 干預經濟。其中最重要的有国家企业公司(BERNAS)、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重工业公司(HICOM),这些企业不但雇用許多马来人,並 投資在成長中的经济項目,以創造新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優先分配給馬來人。这些政策的结果是马来人在国家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从1969年的1.5%提高到 1990年的20.3%。
马来人拥有的各類型企业从39%提高到68%。后面这个数字並不精确,因为許多企業看似馬來人所擁有,但依然間接控制在華人手 裡,但無疑地马来人在经济上所分得的比例提高了很多。在马来西亚经济生活中,华人依然維持一面倒的強勢,然而到了2000年,华人和马来人的企业之间的区 别正在逐渐消失。许多新的企业,尤其是在增长的部门,例如資訊科技中,由两个民族的人拥有和管理。
1970开始,馬國的經濟快速成長,除在1997亞洲金融危機中暂时被中断外,但是政治却没有这么大的变化。在1970年通过的镇压措施至今依然有效。从1974开始恢復全國大选,而且在大选期间基本上可自由從事競选活动,但马来西亚实际上是一个一党制的国家,巫统所支配的国民阵线往往几近赢得所有席位(席次),只有民主行动党赢得少数华人城市席位,泛馬回教党赢得少数马来人农村席位。由于民主行动党与泛馬回教党的政策方向完全兩極,它们无法形成有效的反对黨聯盟。媒体几乎完全看不到对政府的批评,公共示威依然受到严厲限制。内安法令依然被用来逼迫反对者禁聲,巫统的青年運動组织则对反对者进行人身攻击。

馬哈迪的執政
馬哈迪是使得馬來西亞成為一個主要工業強權的領導力量。

在马哈迪长期擔任首相期间(从19812003),馬來西亞經歷了巨大的經濟成長。由原先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轉變為以製造業與工業為主的經濟,特別在電腦與消費性電器產品。在這段期間,馬來西亞的地理景觀也因著多項大型計畫而改變。包括國家石油公司的雙峰塔(曾經是世界最高建築物,目前仍是世界最高的雙子星大樓)、吉隆坡國際機場馬來西亞南北高速公路雪邦国际赛道多媒体超级走廊巴貢水壩以及布城:新的聯邦行政首都。
同时,马哈迪的执政方式被批评者指责趋向于专制,特别是在经历了1985年司法危机1987茅草行动之后。然而,另一边厢,马哈迪政府在尝试将马来西亚打造成区域教育中心的同时,教育及语言政策趋向于宽松与开放,包括让英语成为许多公立及私立大专院校的教学语言,以及让华文教育组织建立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韩江学院。但是,执政晚期所推行中小学英文教数理政策白小事件等则饱受母语教育推行者诟病。
1990年代晚期,馬來西亞受到亞洲金融危機以及副首相安華去職所導致的政治不安所撼動。在1997,由于政府内部的意见分歧,导致副首相安華遭到撤职與逮捕。在安华事件中,法庭中错综复杂的纠葛關係,特別被看作民主宪政受侵蚀的表现。安华的妻子旺阿兹莎组织了一个新政党人民公正党。在1999的大选中,人民公正党、民主行动党和回教党组成了一个替代陣線(後來的人民联盟)。
其结果是回教党从巫统手中赢得許多马来议席,但许多华人选民反对这个与回教党的不正常結盟,使得民主行动党对马华公会失去了许多议席,甚至连民主行动党的领导人林吉祥也落选。旺阿兹莎赢得了安華原先在槟城的选区議席。但总的来说替代阵线的影响不大。
2003,馬來西亞在位最久的首相馬哈迪醫生宣布退休,由副首相阿都拉·巴达威接任。

马六甲王朝
满剌加国(马六甲王朝)的建立者是拜里米苏拉国王。他是一位在1396为了对付敌人满者伯夷国而离开三佛齐巨港(苏门答腊)的王子。按照流行的传说(马来史记),拜里迷苏拉打猎时在一棵树下休息,他的一条将一只鼠鹿(又名小鼷鹿)逼到绝境。为了自卫,鼠鹿将狗赶进河里。拜里迷苏拉对鼠鹿的勇气印象深刻,决定在他坐的地方建立一个帝国。他就以在下面休息的这棵树的名字将这里命名为「马六甲」。
明史载,明朝使者尹庆于永乐元年(1403年)来到当地宣扬国威时,满剌加尚未称国,臣属于暹罗,每年向暹罗进贡四十两银。酋长拜里迷苏剌(即拜里米苏拉)得知使者来意时大喜,即遣使随尹庆回明朝进贡,使者于永乐三年抵达南京,明成祖封拜里米苏拉为满剌加国王,赐诰印、彩币、袭衣、黄盖。
从此,满剌加得以和暹罗同列,不再臣属于暹罗。满剌加开始从渔村成长为该地区最重要的港口,吸引来自爪哇印度阿拉伯中国的商人,作为两次季风之间中印贸易的停泊点。
拜里米苏拉于永乐九年(1412年)率领妻子陪臣五百余人随郑和前往中国觐见天子,明成祖亲自设宴款待,赏赐丰厚。
传说拜里迷苏拉在1414皈依伊斯兰教,改名「苏丹依斯甘达沙」[ 1];然而明史记载,拜里迷苏拉约于1414年逝世,其子母干撒的使者于永年十二年(1415年)抵达中国向明朝告仆,明成祖令其袭封,苏丹依斯甘达沙实为拜里迷苏拉之子。
依据明史,苏丹依斯甘达沙于永乐十七年(1420年)拜访明朝天子,向明朝控诉暹罗的威胁,明成祖于是"赐敕谕暹罗,暹罗乃奉诏"。苏丹依斯甘达沙死于1424,由其子斯里马哈拉惹(马来文Sri Maharaja)继位,也率妻子陪臣拜访中国。
满剌加的繁荣引来了暹罗的入侵。14461456首相敦霹雳(马来文Tun Perak)试图抵挡。满剌加这时发展和中国的关系,是抵挡暹罗攻击的一项战略决策。
由于它的战略位置,满剌加成为郑和的远航船队一个重要的前哨基地。马来史记载来自中国的汉丽宝公主(马来文 Puteri Hang Li Poh)与五百名随从到达满剌加,嫁苏丹满速沙(马来文 Sultan Mansur Shah)(统治从14561477) 但明朝无公主出嫁国外的记录,所以汉丽保公主的真实身份至今众说纷纭。其500名随从与当地人通婚而后定居在Bukit China(直译为中国山,又称三保山)。他们的后裔称男称峇峇Baba),女称娘惹Nyonia),后来扩散到全国各地,槟城新加坡有最多娘惹。

马六甲与明朝的关系
明史·满剌加列传》称:满剌加,在占城南(……)或云即古顿逊,唐哥罗富沙。,马六甲王朝版图最北达北大年一带,与古代哥罗富沙的势力范围重叠。
明史·满剌加列传》记载:永乐三年(1406),酋长西利八儿速喇(拜里米苏拉)遣使上表,愿为属郡。
永乐七年(1410),明成祖三保太监郑和封西利八儿速喇为满喇加王,从此不隶属暹罗永乐九年(1412),拜里迷苏喇继王位,率领妻子和随从540人来朝,明成祖赐黄金相玉带、仪仗、鞍马,赐王妃冠服。九月拜里递苏喇王辞行,明成祖赐宴于奉天门,赐黄金相玉带、仪仗、鞍马,并赐黄金一百两、白金五百两、钞四十万贯。
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曾以马六甲为大本营,建立城墙、排栅和鼓楼、角楼,并建设仓库储存钱粮百货。郑和船队开往古里爪哇等国都先在马六甲停泊;由阿丹忽鲁莫斯等国回程时,也在马六甲聚集,打点钱粮,入库保存,等候信风驶返中国。
明史记载,满剌加在永乐三年,五年,七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三年,十四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宣德元年,八年,十年,正统三年,十年,天训三年,四年,十一年,十七年进贡。贡物包括犀牛角,象牙,玳瑁,鹦鹉,乳香,丁香,片脑,沉香,黑熊,黑猿,乌木等[6]。此后直到成化末都多次朝贡。
至今马六甲还保存不少郑和遗迹,三寶山郑和船队在马六甲扎营的地点。在山脚至今仍有一间三寶庙及一口相传为郑和下令挖掘的三寶井三寶廟左邊有座抗日紀念碑,上面留有蔣介石題的碑文「忠貞足式」四字。

成為殖民地
1511824,马六甲被葡萄牙阿布奎在击败馬六甲王朝后被征服,并成为葡萄牙人在东印度群岛扩张的战略基地。马六甲最后一位苏丹马末沙往内地避难,並多次在陆地或海洋袭击葡萄牙人以求復國,让葡萄牙人吃尽了苦头。最后在1526,一支由Pedro Mascarenhaas率领的强大的葡萄牙舰队,摧毁了苏丹马末沙的基地Bentan。苏丹马末沙與眷屬逃亡到 马六甲海峡對岸苏门答腊甘巴Kampar),两年后死在那里。
耶稣会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154515461549在马六甲停留了几个月。
1641荷兰人得到柔佛苏丹的帮助,击败葡萄牙人並占领马六甲。 荷兰从16411795统治马六甲,但对将其发展成地區贸易中心不感兴趣,使得作为治理中心的重要性漸漸被印尼巴达维亚雅加达)所取代。
1824依照英荷条约马六甲被割让给英国以换取苏门答腊岛上的明古连地区(Benkoelen)。从18261946马六甲先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统治,后来成爲英國政府皇家殖民地,並與新加坡以及槟城一起组成海峡殖民地1948年海峡殖民地被取消后,马六甲和槟城成为马来亚联合邦的一部分。而新加坡則成爲單獨的皇家殖民地。
1957年,马来亚独立。1963年,马来亚与砂拉越北婆罗洲及新加坡组成马来西亚1965年,新加坡独立。

地理
马六甲位于马来半岛西南面,与印尼苏门答腊遥望相对,北部与森美兰州交接,东部以及南部则与柔佛州相连。

人口

红屋,东方最古老的荷兰建筑
截至2007马六甲共有770,000人。
种族分布如下:
马来人: 50%;
华裔: 40%;
印度裔:
为数相当大的少数民族,包括称为遮地(Chitty)的族群;其他:峇峇娘惹,以及少许葡萄牙后裔和当地人民通婚的后代族群。这些欧亚混血儿仍然使用称为Cristão的古葡萄牙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